川维化工公司是中国石化唯一的天然气化工企业,天然气制乙炔技术历经从国外引进、开发创新、技术迭代升级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逐步形成中国石化和川维品牌,如今川维化工成套技术和装备实现推广应用,成功对外技术许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川维化工公司概貌。川维化工公司供图
“跟跑”
(资料图片)
消化吸收潜心研发核心技术
“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技术一开始从国外引进,是我国最早建设投用的一套天然气制乙炔装置。当年,设备和工艺技术全部依靠国外引进,只能受制于人。
川维化工公司企业专家、重点项目管理部乙炔技术许可负责人高建兵,2001年进入川维厂就开始研究乙炔技术,到现在,他成为了掌握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这一世界领先技术为数不多的国内专家之一。
据高建兵介绍,2005年,虽然川维已经拥有了7500吨/年乙炔炉,但国内国际经济的快速增长促使川维必须扩能和发展,新区建设迫在眉睫,天然气制乙炔产能需大幅提升。为了打破发展瓶颈,川维公司提出在原7500吨/年乙炔炉基础上开发建设1万吨/年乙炔炉。
装置更大以后,职工的操作难度更大了,单次停车损失也更大,高建兵带领团队潜心技术的创新和升级研究,查阅文献资料、化学专业书籍,经过项目团队技术调研,反复讨论核心设备设计、加工制造等技术问题,攻克了天然气化工技术难题。
经过3个月的设计、论证,他和团队终于完成了1.0万吨/年乙炔炉工艺包,整个川维新区核心装置乙炔装置建设实现了技术全部国产化。经中石化集团公司科技部评审,该工艺包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后,高建兵又作为主要成员,先后主导了1.5万吨/年等多个规模的乙炔技术工艺包开发,川维天然气制乙炔技术水平不断突破和创新发展。目前,川维拥有了世界单台套产能最大的天然气乙炔炉。
乙酸乙烯脂-乙烯共聚乳液(VAE)产品自动包装线。川维化工公司供图
“领跑”
创新升级引领行业技术走出“国门”
经过50年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在完全掌握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乙炔装置中裂解、提浓等工序自有技术,开发了全球单台套产能最大的天然气乙炔炉等专有设备,并实现了绝大部分设备、仪表以及操作系统的国产化,成为国内独家拥有天然气制乙炔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专利商。
具有川维特色的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专有技术,其生产效率高、操作周期长、物耗能耗低、原料适应性广等特点,高效预热炉、新型乙炔炉、抗堵塞填料等专有设备和设备仪表国产化、环保设施可靠性、装置建设投资、装置规模多样性、技术仿真培训等诸多方面国际领先,工艺技术处于国际同类装置先进水平,充分体现了川维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经过持续多年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川维在天然气制乙炔技术方面获得了授权专利共计80余项。
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维化工也加大与企业交流联系,其技术许可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眉山项目。该项目乙炔技术许可装置采用5条1.0万吨/年乙炔炉和5.0万吨/年乙炔压缩和提浓技术。2022年9月13日,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5.0万吨/年乙炔技术许可装置一次投料开车成功。
有了核心技术,川维化工成套技术和装备也走出国门,迈入更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5年1月,乌兹别克斯坦乙炔技术专家考察团到川维研发机构、分析检验部门和乙炔装置生产现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交流。这次考察成为乌兹别克斯坦PVC项目选择川维天然气制乙炔技术的关键环节。
川维天然气部分氧化制乙炔成套技术许可乌兹别克斯坦项目,是中国石化成套技术和装备走出国门的重要项目,也是川维公司技术首次走出国门。项目各阶段工作扎实、可靠,提供技术先进、高质量的工艺包,并为许可装置现场建设、试开车等各个阶段提供优质技术服务,本项目技术许可装置的顺利投产,为川维公司今后的技术出口、国际化经营提供了借鉴和宝贵经验。
2019年12月23日,许可乌兹别克斯坦“NAVOIYAZOT”开放式股份公司的4.7万吨/年乙炔技术许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围绕新川维发展战略,公司以天然气制乙炔成套技术和装备成功走出“国门”为契机,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川维天然气乙炔技术先进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助力新川维国际化经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转型”
构建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链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目前,川维化工聚焦天然气精细化工和高端新材料,构建天然气化工特色产业链,加快打造技术先导型公司,持续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多年来在聚乙烯醇、醋酸乙烯-乙烯共聚乳液等产品上积累的品质、市场、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性能精细化工产品和高端合成材料,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同时,聚焦新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成功完成合成树脂研究和工业化成套技术开发,成功应用于食品包装、药品包装、加油站输油管材、地暖管材等多个领域。
下一步,川维化工将积极融入中国石化“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坚持走“基础+高端”“化工+材料”转型发展之路,致力打造世界领先天然气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公司。(孙启凡)